「滋补」与「滋养」,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,一字之差,看似雷同近义,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深层奥义,却有霄壤之别。
一 滋养比滋补更强调预防性
有虚才进「补」。补者,即针对可能出现的病变进行调理补充,使机能恢复正常运作。「针对性」与「见效性」是补的基本诉求。可以说当身体进入急需补充的时候,已处于后知后觉阶段。
防病乃在「养」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提及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。”防病于未然,防衰于未然,是养的高级定义。通过养生,激发自愈的潜能,将可能的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,强化人体防御能力,属于预防性思维。
二 滋养比滋补更重视日常持续
说到滋补,往往是每隔一段时间摄入所需补品,但是大量频繁的补品偏多偏热,而体弱之人脆弱敏感,过补则不能耐受。所以频繁滋补不易转化为日常状态。滋养则更注重科学养生,关照细节,养护生活,点滴之间,将滋养落实成日常。
三 滋养比滋补更蕴含人文温度
养生一词最早见于《庄子》内篇。所谓生,就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长之意;所谓养,即保养、调养、培养、补养、护养之意。《庄子·内篇·养生主》谈到:“缘督以为经,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”,就是说: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,这就可以护卫自身,就可以保全天性。从「补」上升到「养」,是认识的上提,是境界的攀升。滋养更注重天人合一,尊重自然,摄取天然。养在贴己契合,天人合一;养在绵绵不断,细水长流。
四 滋养比滋补更富有新潮姿态
当滋补尚处于传统运作模式,滋养则为更新锐的商业思维预留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迎合年轻化,灌注鲜活力。健康正在成为年轻人群品质生活的常态需求。随着80、90后成为消费主力人群,角色的转变、收入的增长、理念的更新,都在不断催生着新的消费需求。运用新潮滋养理念,有利于挖掘新增长点。
- 上一篇:见证并记录全球滋养产业的风华
- 下一篇:为什么大多数TO B企业都不做品牌?